中山医院消化科由内科学家林兆耆教授于1953年创立,1978年正式建科,朱无难教授任首任主任;1983-1999年,刘厚钰教授任主任;1999-2009年,王吉耀教授任主任。2009年至今,沈锡中教授任主任。中山医院消化科是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品监督管理中山医院临床理基地单位、内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卫生部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目前中山医院消化科设有两个独立的病区,共有核定床位106张,2014年出院人数达5400人次。住院病人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重危病人。专科门诊每周6天,由副教授和主治医师轮流坐诊;每周6天均开设专家门诊。2014年门诊人数已逾23万人次,其中专家门诊逾8万。同时设有慢性肝病、內镜治疗、肠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等专病及特门诊。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上海市科委和863课题。研究成果“肝纤维化细胞分子机制与治疗策略”获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完成单位)(2008)、“消化道肿瘤及慢性肝病靶向纳米物载体研制”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单位)(2007)。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形成了一支掌握消化科诊疗核心技术的强大的学术队伍。目前消化科共有医师30名(不包括在大内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包括正高7名、副高10名、主治医师11名、完成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2名。其中获博士20人,硕士9人,学士1人。该学科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鼓励年轻医护人员出国进修或在职攻读。主要青年主治医师大都曾出国进修,赴美国、德国、瑞典、法国、香港等地学肝病、内镜治疗、腹腔镜等科研和临床技能,学成回国后均能独立开展相应的科研和临床新技术应用工作。目前已形成一支包括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内的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梯次合理的,在医、教、研各方面均有一定能力的不同层次的稳定的人才队伍。 主任:沈锡中 副主任: 张顺财 陈世耀 董玲 教授(主任医师):王吉耀 沈锡中 张顺财 陈世耀 董玲 郭津生 孙剑勇 蒋炜 刘韬韬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倪燕君 刘红春 石虹 王剑 高虹 涂传涛 李蕾 蔡瑜 李锋 翁书强 薛如意 主治医师:张宁萍 曾晓清 罗添成 刘黎黎 张丹瑛 吴盛迪 徐蓓莉 吴昊 方颖 陈洁 陈妍洁 姚群燕 医疗特-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治
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这是很多人到大医院看病后最常见的吐槽。
确实,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现象存在,我们也无需过多讨论其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教会各位患者及家属,如何最高效的利用这“三分钟”。问到更多自己想问的内容,让医生更彻底的了解你的病情。
1
千万要带上资料
务必在就诊前携带上所有的检查资料,包括门诊病历、出院证明、重要的检查结果、内镜报告、病理报告、手术记录,还有影像片子。为进一步节约医生查看资料的时间,尽量把检查结果按时间顺序排放,装订成本,放在文件袋里。此外,如果能简明扼要的阐述自己的病情,会更有帮助。
关于这一点许多患者存在误区
以为所有的医院电脑系统都是联网的,病历资料想看就能看。
即使是同一家医院的不同科室,查阅资料也没有那么方便,虽然现在大部分医院的信息系统已经很完善了,但是调阅资料依旧需要浪费不少时间。
以为只带片子即可不用带报告,医生看不懂,是水平问题。
并非门诊医生不愿意看影像片子,而是因为打印在胶片的上的影像图片,不只信号有耗损,还极度浓缩,太小看不清楚,并且图片还不是全部。影像科医生写CT或MRI报告是在高分辨率的电脑上通读全部片子后才给出的检查结论,写一份全面详细地报告往往需时近半个小时,因此阅读报告一定是更加可靠高效的做法。
2
提问时挑重点
肿瘤患者及家属在许多生活细节上都格外小心,患者及家属焦虑的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在门诊的时候问一些特别细节的问题反而没有太大的帮助,提问时应当选择对自己影响大的问题进行提问,比如身体某些部位发现疼痛、不适等情况。如有多个问题,建议患者及家属将问题事先罗列好,避免现场忘了问,回家想起来又没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