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家一直抱怨的问题。至于为什么「难」,原因很复杂。既有客观存在的「难」,也有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困难。医疗资源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等客观存在的困难,不是个人能解决的,也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 但因对就医流程不了解而出现的困难,却是我们可以尽量避免的。 身体不适,非得直奔大医院? 有的朋友,身体一不舒服就想着直奔大医院,到大医院经过半天的排队、挂号,被医生两三句话就「打发」了。白春学教授 一、医疗信息擅长呼吸疾病诊治,特别是肺癌早诊、综合治疗和早期肺癌术后个体化管理:(1)线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特需门诊周一上午;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周二上午。(2)线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预约。 二、爱心传递(给患者的话)“早诊有望终生治愈、智能诊疗拓展人生”。(1)早诊有望终生治愈:我牵头制定“中国肺结节诊治共识”和“亚太肺结节诊治指南”将肺结节作为早诊突破口,并将其融入我研发的“PNapp5A”中,通过百(百家医院)千(千名专家)万(每年诊治十万例)工程推广,有望每年诊断早期肺癌二十万例以上,使90%终生治愈。(2)智能诊疗拓展人生:2002年1月28日我在上海中山医院建立中国首个肺肿瘤综合诊疗中心时即提出“全身结合局部,祛邪结合扶正,常规结合个体”的三结合辨证施治方针,2008年创立物联网医学后,将其融入术后个体化管理和晚期肺癌的靶向、免疫和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中,旨在智能辅助患者拓展人生的长度和宽度,实现“名医治未病、大医惠众生”愿景。 三、典型病例诊治经验和早期肺癌术后个体化管理案例一(早诊有望终生治愈):65岁的张女士8年来被肺部“小结节”所困扰,辗转多家医院始终得不到明确诊断。2014年7月底通过“扫一扫”找到了手机上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肺结节专病门诊”。困扰了其多年的“小结节”最终被“物联网医学肺结节三加二式诊断法”确诊为早期腺癌,并接受胸腔镜手术拆除了埋在体内的“定时炸弹”。目前,仅白教授物联网“特需门诊”已“接诊”肺结节6000余例次患者。案例二(智能诊疗拓展人生):患者男性,40岁,CT检查发现左上肺结节,经病理诊断为左上肺腺癌Ia期,但无敏感驱动基因突变。肺功能提示重度阻塞为主的通气功能障碍(FEV1pred12.6%),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或放疗。首先给予舒利迭(500/50ug)和思力华强化治疗,肺功能FEV1升至0.79L后,再予TOMO精准放疗。至今随访七年,无气急等不良反应,FEV1保持在0.75L左右,原发瘤形成纤维瘢痕灶,PET检查糖代谢1.0,没有复发转移。案例三(早期肺癌术后个体化管理)
等待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前往医院领取报告,并及时通知患者。 上海各大医院预约挂号跑腿电话上海九院代挂号-上海华山医院代挂号-上海肺科医院代挂号-上海胸科医院代挂号-上海仁济医院代挂号-上海瑞金医院代挂号-上海六院代挂号-上海中山医院代挂号-上海五官科医院代挂号-上海长征医院代挂号-上海三甲医院挂号14天提前预约挂号/各大医院挂号流程分享。 1,患者姓名-身份号码-电话 2通过挂号网预约挂号
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这是很多人到大医院看病后最常见的吐槽。
确实,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现象存在,我们也无需过多讨论其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教会各位患者及家属,如何最高效的利用这“三分钟”。问到更多自己想问的内容,让医生更彻底的了解你的病情。
1
千万要带上资料
务必在就诊前携带上所有的检查资料,包括门诊病历、出院证明、重要的检查结果、内镜报告、病理报告、手术记录,还有影像片子。为进一步节约医生查看资料的时间,尽量把检查结果按时间顺序排放,装订成本,放在文件袋里。此外,如果能简明扼要的阐述自己的病情,会更有帮助。
关于这一点许多患者存在误区
以为所有的医院电脑系统都是联网的,病历资料想看就能看。
即使是同一家医院的不同科室,查阅资料也没有那么方便,虽然现在大部分医院的信息系统已经很完善了,但是调阅资料依旧需要浪费不少时间。
以为只带片子即可不用带报告,医生看不懂,是水平问题。
并非门诊医生不愿意看影像片子,而是因为打印在胶片的上的影像图片,不只信号有耗损,还极度浓缩,太小看不清楚,并且图片还不是全部。影像科医生写CT或MRI报告是在高分辨率的电脑上通读全部片子后才给出的检查结论,写一份全面详细地报告往往需时近半个小时,因此阅读报告一定是更加可靠高效的做法。
2
提问时挑重点
肿瘤患者及家属在许多生活细节上都格外小心,患者及家属焦虑的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在门诊的时候问一些特别细节的问题反而没有太大的帮助,提问时应当选择对自己影响大的问题进行提问,比如身体某些部位发现疼痛、不适等情况。如有多个问题,建议患者及家属将问题事先罗列好,避免现场忘了问,回家想起来又没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