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分布还是很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医疗资源、优秀的专家都集中在京、沪、广等大城市或省会城市,而在大城市又大多集中在三甲医院。而基层、乡村卫生院相对设备、人员、条件艰苦。据卫生部统计:占全国人口20%的城市人口享受80%的医疗卫生资源,而80%的乡镇、农村人口近占有20%的医疗卫生资源。看病贵,贵在哪里? 看病贵,种是因家庭无力支付的“贵”,这主要发生在农村。也就是看病就医总花费超出甚至远远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造成“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其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50余年来,医院坚持“名医、名科、名院、名药”的发展战略,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全国著名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三连冠”;2007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12年在中医院等级复评审中评审成绩位列全国三级中医医院首位;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16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5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7年6月刘嘉湘教授荣膺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 总院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分院坐落于浦东上南路上钢二村45号。东西两院占地面积共78.65亩,核定床位数1250张。医院中医特色鲜明,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肾病、胆石病、风湿病、眼病、乳腺病、肛肠病、脾胃病、肺病、疮疡病等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医院有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中医特色体检门诊等。年门急诊人次356余万,年出院患者5.4万余人次。科室设置齐全,有临床科室43个,重点专科30个,医技科室6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RICU、血液净化中心等,配备DR、CT、ECT、MRI、数字胃肠机等大型设备。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上海市临床优势专科(专病)8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2个;国医大师1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40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中央“千人计划”1名、上海市名中医32名、上海“千人计划”2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博士生导师42名;各级各类名老中医工作室35个。作为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主基地与分基地,承担9项中医流派传承及特色技术研究工作。
患:“就在你们医院。” 医:“出院明呢?” 患:“报账时,全交了。” 医:“还带其他资料吗?” 患:“没有。” 医:“为什么不带?”患:“你们医院系统不是有记录吗,查一下不就知道啦?”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万遍,不是的医院电脑系统都是联网的,病历资料也不是想看就能看到的! 即使是同一家医院,住院系统和门诊系统也大多都是独立的系统,互相之间并不能随意地查阅;虽然,门诊记录可以翻阅,但只是简单地诊疗记录,检查结果如非专门查阅,是看不到的! 看病时需要准备哪些方面的资料? 患者就诊时所需要携带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既能方便医生查看、总结、制定治疗方案,也能为患者自身节省时间和金钱: 一、发病的过程和治疗经历。如其他医院的出院小结、用方案、治疗效果等,千万不要隐瞒病史。 二、病理资料。如病理报告、切片等,好还有生物标志物(通俗讲就是基因检测)的检测报告,例如肺癌EGFR及ALK基因检测、肠癌的KRAS基因检测报告等,这个重要,病理诊断是确定患者所患肿瘤疾病的金标准。 三、X光、CT、MR、PET/CT等影像学检查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对肿瘤进行分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等。 四、其他检查报告。如血液常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有助于对患者整体脏器功能进行评估,确定治疗方案等。 为什么要带上以往的资料? 肿瘤诊治过程中的一些检查资料珍贵,患者一定要妥善保存。再次就诊时,一定要携带这些资料。一个疾病从发病到确诊,再到治疗,往往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也往往接受过多家医院的治疗,看病的时候,好能把过去的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描述,千万不要对病史有所隐瞒。因为,后续的治疗往往是建立在之前治疗的基础的,如果医生不了解以往的治疗经过,很难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患者需要简单地描述以下几个方面:曾用什么治疗方案、用过什么、治疗几个周期、治疗后有无评估、效果如何等。患者在治疗之后,会进行相应的检查,比如CT、抽血检查等,能反应当时治疗的真实情况,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指导和建议,有时候也可以节省时间,避免重复检查。应用某个治疗方案后的评估,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患者由于不是人士,对疾病的诊治往往描述,而出院小结往往能够对住院和治疗过程简单概括,对患者的诊治弥足珍贵。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也通过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来谈谈自己的观点。23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市一家著名的三家医院的急诊科工作以来,每年目睹医院门诊、急诊量均在北京市排名数一数二,每天到笔者医院急诊、门诊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走廊、过道、输液室、抢救室拥挤不堪,经常有就诊的患者及家属抱怨排队、缴费时间长,而真正看病的时间却很短。 人们都在说“看病难”,这看病到底难在哪里?在我个人看来,“看病难”可分为“相对的看病难”和“绝对的看病难”。 相对的看病难 相对的看病难,主要是指由于社会大众的认识问题,造成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这最突出表现是:全国人民都要到全国最好的三甲医院找最好的专家看病。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涌到大医院,这是目前“相对的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 曾经有一位住在三甲医院附近的老太太抱怨:看病太难了。为了能挂上号,老太太早上6点就到医院排队挂专家号,也挂上了。为了能够赶上上午抽血化验,老太太早上没有吃饭,等到轮到老人家看病时已经是快10点钟了,还没看上病就发生了低血糖反应,被送到急诊科抢救治疗。其实老太太一直有高血压、高血脂,来医院也就是复查取药。而这些检查治疗,都可以在社区医院完成,但是老太太就认定了这家医院的某位专家,每次都要看专家才算心里踏实。 还有一位19岁的女孩,受凉以后发烧咳嗽,血象不高,胸透正常。但是一定要看专家号。在父母带领下挂了国内呼吸科著名的专家,看病几分钟,开了一盒十几块钱的感冒药就回家了。其实这样的疾病在社区或就近的诊所,完全就可以处理了。 如果这些病例和小病都能够在社区、基层小医院得到处理,相信一些大医院、知名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会得到一定缓解,而另外一些医院特别是社区、基层医院,却苦于没有患者的状况也能得到改善。